有志青年在路上,寻乐传文我先行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且中国传统音乐保护已经正式进入了“非遗”保护时代,对于乡村振兴也具有积极意义。
当下,国内为数众多、不同层次类别的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困境重重,传承路径较为单薄,青年人对此的了解和兴趣有限,很多项目难以为继。
由此,河北大学的一批学子萌生出一种想法——要不要试着做一个传承音乐非遗的项目?
就这样一个由河北大学学生创建的项目——“寻乐——寻雄安非遗音律,唱乡村振兴好声音”便应运而生。
该项目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调研收集、整理设计、数字化传播和收益总结收集,在多平台,突出当地音乐文化特色、进行年轻化编曲、注入现代元素,运用数字化传播+多形式产出+新媒体平台的理念,打造自营、当地、校园三大矩阵,线上线下并进,联动高校、机构、政府部分,力求让音乐遗产都到更好的挖掘和传播,扩大它的社会效益。
截至目前,团队固定成员已达30余名,先后有500余人参与其中,团队成员包括高校大学生、专家教授及社会志愿者。累计开展调研、走访、音乐采集等各类实践活动300余次,累计行程400公里,拍摄录制时长超1000小时,拜访了30位传统乐人,创新编曲15首。通过教、授当地乡村非遗音乐家直播、运营、拍摄、剪辑等能力,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现已经直接带动600余人就业,间接带动1200余人就业。团队有不同领域的专家从音乐、管理、财务运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已获得5家公司的赞助并已开展全方位合作。
“我们计划到2024年,能够和30个以上的文化机构与乡镇组织合作,构建传统音乐传承高校联盟,开拓‘一队一品’创新帮扶模式,达到超过2万人次参与,力争从雄安新区走向京津冀,再面向全国。”该项目的负责人丁浩然说道。
遵循项目公益性理念,做好遗乐的传承传播
团队成员表示,他们通过整合制作进行版权售卖,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非遗人版权,赚的钱都是他们的;第二部分是艺术再创作,售卖得来的钱除了维持自身维持的费用外其他均反馈给当地的非遗村民手中,有的用以帮助采集地的文旅事业建设,有的用以当地非遗音乐教育支出,还有的捐献给中国贫困地区,给他们送去音乐乐器,给他们带去音乐。
此外,项目致力于助推青年成长。通过本项目所宣传的内容,青年可以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时事,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巨变。同时,项目还会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暑期社会实践的平台,解决实践供给和实践需求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及团队人力不足以支撑调研的问题。
另外,项目还助力传统文化的推广。正确解读传统音乐文内涵、重新审视振兴故事的价值与作用,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缩短与大众文化的差异,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积极落实提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声音运动——非物质文化乐器保护先行者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发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寻乐传承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该团队的成员们表示,今后也一定会齐心协力,继续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