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患者关爱日 奥林巴斯助力让健康落在“食”处

2024-08-23 14:20:26 来源:华网商业   |   浏览(79)

  食管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为32.4万例,死亡病例为30.1万例,占全球食管癌发病与死亡比例的53.70%和55.35%。为了提高公众对食管癌的警惕性,增强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健康意识,2020年,由白求恩公益基金发起倡议,将每年8月24日定为“食管癌患者关爱日”。

  作为内镜领域的深耕者,奥林巴斯持续关注中国的消化道癌症防治事业,多次走进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向高危人群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科学“三早”理念,提升广大群众对于“防治”与“早筛早治”的正确认知与重视,希望从根本上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提升治愈率。

  家族遗传与不良生活习惯 增加食管癌发病风险

  与多数消化系统癌症类似,食管癌的发生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多步骤的演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热烫饮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是诱发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另外,食管癌还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研究表明,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史的个体,食管癌发病风险会大幅度增加。

  食管癌早期患者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患者的生存率又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这导致许多患者未能重视早期就医,往往在肿瘤发展到中晚期时才被发现,从而错失了采取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改善我国食管癌患者的总体预后现状,实施高效的筛查和早诊早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中国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指出,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与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早期食管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5%。这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也能降低治疗费用,大大减轻家庭及社会医疗的负担。

  45岁以上人群建议及时进行食管癌筛查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和我国多个肿瘤登记处的统计数据,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地区和年龄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农村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城市,45岁之后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因此,《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将45岁定为食管癌筛查风险评估的起始年龄,旨在帮助大众在早期发现食管癌病变,提早诊断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风险评估涵盖疾病高发地区、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受检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测,并根据评估结果选取适合的筛查方案。根据《方案》推荐,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对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建议每1-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而对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合并内镜下高危因素或病变长径超过1厘米的患者,建议每年接受1次内镜检查,持续5年。

  关于食管癌的筛查方法,《方案》明确提出,食管癌筛查推荐内镜学检查,可根据当地医疗条件,选择但不限于如下方法:普通白光内镜、色素内镜,对于发现的可疑病灶可采用特殊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蓝激光成像放大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荧光内镜等)检查并进行活检。不能耐受常规内镜检查者可进行麻醉/镇静内镜或经鼻超细内镜检查。

  奥林巴斯独创的窄带成像(NBI)技术是可应用于癌症诊断的光学技术。与普通的白光内镜相比,这一模式可以通过窄带光谱的照射,使得早期病变的变化特征与背景黏膜形成鲜明对比。结合放大内镜提供的高分辨率,检测画面能够更加精确地突显黏膜表面的微小变化,有助于内镜医师及时发现微小病变,准确鉴别早期癌症。

奥林巴斯窄带成像技术(NBI)

  内镜不仅可作为癌症筛查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实现内镜下治疗。癌症早期,对于符合内镜下切除的绝对适应证和相对适应证的早期食管癌患者,首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病变长径≤1cm时,如果能整块切除,也可以考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

  根据《2023年度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数据调研报告》的数据,2023年,奥林巴斯在全国软式内窥镜类设备品类中以70.96%的品牌保有率居国内市场第一,产品被三甲医院所广泛使用。在“食管癌患者关爱日”到来之际,奥林巴斯呼吁公众在生活中应注重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对于食管癌高危群体,应特别注意对食管癌等消化道疾病的警惕性,早期接受内窥镜检查是提早发现癌变,避免癌症恶化的重要手段。

  未来,奥林巴斯将继续秉承着“实现世界人民的健康,安心和幸福生活”的企业使命和“True to Life”(致敬生命,尽享生活)的品牌理念,持续响应国家、行业号召,贯彻落实奥林巴斯“中国战略”,增强公众健康科普教育,从根本上助力中国民众实现健康、安心与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