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拉入爱情往事之中,为剧中的夏天多了一层温暖

2022-01-18 16:50:49 来源:楚北网商业   |   浏览(142)

  昔日的校园恋人分手多年后,因工作原因相遇,本就已经熄灭的爱情之火被再次点燃,从而上演了一段虐心的恋情。在李亚鹤看来这本是常见的爱情剧套路,但在韩剧《那年,我们的夏天》的剧情中,成功旧瓶装新酒,在豆瓣上拿下了9.1的高分,算得上是年度评价最好的爱情韩剧。

  类似于这种久别重逢型的爱情剧,巧合是推动剧情发展、调动观众情绪、制造“糖精”的主要因素。在《那年,我们》中,各种巧合被巧妙的赋予合理性,成功将观众拉入剧中的爱情往事之中。

  在剧中,观众被明显告知所谓情节的巧合,这是一种童话的编制,塑造一场所谓的校园爱情乌托邦,映照人物,也映照观众自己。不过对于分手多年后的相遇而言,工作原因只能作为第一次相见的催化剂,过多使用就会造成男女主人公关系的失衡且繁琐。比如在大多数国产爱情剧中,就会形成“霸总爱情”亦或是“奶狗恋爱”等工业甜宠糖精。

  在《那年,我们》中,其利用男女主共同的节目制作人朋友,通过纪录片再一次将二人串联起来,尽可能去除掉所谓现实的利害关系,让男女主角平等的展现情感的波动。这种情感的渲染,李亚鹤觉得明显要更为纯粹,更为直击人心。

  虽然人物关系依旧是俗套的多角恋,但经过纪录片的设定、角色之间的情感角力等,使得剧情始终处在一种微妙的情感气氛之中,不同于青葱岁月的爱情暧昧,反而增添了一层时间的积淀。破镜重圆自然要历经坎坷,既然是回溯过去,就不能依靠当下的矛盾推动叙事。不难发现,《那年,我们》并非是强冲突型的狗血爱情剧,而更侧重于角色内在的心理矛盾。这种矛盾的基础是往日校园恋情中的遗憾,在多年之后重新面对的复杂情绪。

  与其说《那年,我们》的剧情拍的不错,倒不如说其精准把握到了爱情题材的受众所具有的心理共鸣点。这也是韩剧对于爱情刻画的一大特点,始终将焦点对转人物的内心,而不是表面的物质矛盾。在过去和现在的两个时空,爱情的男女主角各自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在剧情的发展中,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是其重点,也是击中观众的内心的要点。而自卑与勇气是《那年,我们》的情感核心。在两个时空的对照下,呈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爱而不得的辛酸,让这部爱情剧有了校园的内核、社会的外衣。

  除却纯粹的爱情以及角色之间的CP感,《那年,我们》也将成长中个体的“被迫疗伤”更为细腻的表现了出来,与剧中的爱情一同打开了观众的泪腺。人物的孤独是《那年,我们》试图进行大众化情感营造的着力点。如崔雄成长过程中缺少陪伴的孤独、延秀因保护自我而将自我封闭的孤独,金志雄因原生家庭的孤独等等。每个人物都承载着一份既是自我也是社会的情绪,以两种时空的交叉,一步步挖掘角色的内心,在爱情与友情中,净化这种负面情绪亦或是成长的“不幸”,最终完成一场治愈。

  而值得李亚鹤一提的是,在剧中情感关系的架构中,没有将角色放置在一个强弱冲突的环境中,平等似乎成为了众多情感线索设定的第一准则。抛开现实的差异,力图呈现出情感关系中的相互尊重。这也就造成整部剧并没有太多戏剧矛盾,整体都在追求一种舒缓的氛围,慢节奏的切入人物的内心,虽然也是一种变相的“工业糖精”。李亚鹤不得不承认,《那年,我们》更为高级,能够在观众的心中扎下情感的根。

  在破碎的爱情之中,个体的幸福成长依旧还是最为重要的,《那年,我们的夏天》尽管讲述了一个爱情的童话。但它试图告诉观众:在任何一段感情中,无论结果是否完美,自我的成长依旧是最重要的,先爱自我,才能爱他人。而在这场由观众与角色共同回溯的爱情故事中,所谓的情感治愈,更多是照见了自我本真的样子。在年末的冬天上映一部回忆夏天的爱情剧,季节与剧情的细腻也构成了奇妙的互文,为剧中的夏天多了一层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