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书画家姚俊甫论佛教传入对中国文人书画的影响

2022-01-06 15:07:11 来源:楚北网商业   |   浏览(178)

  佛教传入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可以说是深入到了艺术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美术方面,尤其对中国的雕塑和绘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姚俊甫认为不但充实了我国宗教、哲学和思想的内涵,也使得我国的文化变得更加多彩多姿。同时,随著佛教的发展,聚集信众的寺院建筑、让人顶礼膜拜的佛教造像、便于讲经说法系念观想的佛教绘画一一应运而生,佛教的东传无疑也丰富了我国美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一、佛教美术的形式

  佛教美术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其中,佛教建筑有石窟,佛塔和佛寺这三种类型。佛教美术是佛教传播与发展的产物。佛教美术主要是用来宣扬佛教教义,提供佛教场所和为佛教服务的。佛教美术的三大形式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佛教建筑本身就是佛教美术的一种形式,那么在寺庙中的和佛教有关的各种塑像及寺庙中的壁画,石窟中的雕塑及壁画也是佛教美术的形式。很多古代的佛教寺庙现都不复存在,所以很多佛教壁画也就消失了。但是在石窟中的古代佛教壁画保存得相对完整,这也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较早时期的佛教美术。

二、佛教对中国绘画形式的影响

  印度原始的绘画与中国汉代以前的绘画,原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因此风格互异,并无相似之点。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的艺术和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书法、绘画、制造工艺、纺织、建筑等的精美在世界上都冠绝一时。到东汉明帝时,佛像随佛教传入,引起了画像、造像、寺塔建筑等艺术和工艺的发展,姚俊甫觉得更为重要的是给中国传统绘画注入了新的语汇,给统治阶级和画家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使中国绘画的形式焕然一新。历史上一些著名画家如曹不兴、顾恺之、吴道子、张僧繇等为僧寺所作的壁画引起轰动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在佛教传入前的中国绘画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画家的创作理念和激情受到了其卑劣地位的限制,那时的画家地位低下,被称作画工,客气一点称为画匠。那时的绘画创作基本上是由工匠(画匠) 完成的。但自从佛教传入后,统治阶级和平民对佛教的信仰,画工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而此后则出现了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士大夫画家的参与,使得佛教绘画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中国佛教绘画的兴起反过来又促进了绘画形式的丰富多样,使得绘画形式向壁画、造像艺术等方向延伸、扩展。到魏晋南北朝时,已有善于佛教壁画的名画家,最早期的如东吴的曹不兴,两晋的张墨和卫协、顾恺之、戴逵、王广等。此后,画家与工匠(画匠) 的结合,为工程浩大的造像艺术, 如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的开凿及装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由于佛教的传入,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加入画家行列,绘画形式得以不断丰富,为中国本土绘画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三、佛教对中国绘画题材的丰富

  佛教传入带给中国绘画全新的题材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群像的塑造。佛画,总的说来,可分为两大类:非情节性类和情节性类。非情节性类是指画像类,可分为七类:佛像类、菩萨像类、罗汉像类、明王像类、高僧像、天龙八部或天尊类、曼陀罗类。情节性的佛画,多根据佛经构成的佛教故事画,大约有六类:佛传故事类、佛本生故事类、经变故事类、供养人类、水陆画类、唐卡画类。另外,还有山寺风景类,文僧、武僧传奇故事,相当于连环画之类。唐以前佛画多为壁画,唐以后,随着佛教意识渗入文人画,佛画多为山寺风景、道释人物,更讲究意境、气韵与趣味。由此看来,且不说各种域外风光及世俗民情使人耳目一新,就题材而言,新添了变相画、经变画、供养人画等品种。这种经变、变相的创作,至唐而臻于极致,出现了吴道子、张孝师、杨庭光、王韶应、皇甫轸、范长寿、陈静眼、杨仙乔等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大师。姚俊甫长期研究认为是他们创作了数以千万计的作品,遍布于大唐帝国的都市胜刹,甚至于乡村梵宇,教化了无数的民众。《唐画断》即谓吴道子画“地狱变”,“都人咸观之, 皆惧罪修善,两市屠沽鱼肉不售。”而佛教中的人物造像更是琳琅满目。随着禅宗的兴起, 由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开创的文人写意画,历宋元明清迄于现代,名家辈出,长盛不衰。

四、佛教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

  佛教美术对中国画色彩形成产生影响主要是平面绘画为主的壁画这一形式。在佛教美术传入中国的初期,石窟壁画的异域画风及色彩给中国本土绘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丰富。沿着佛教传入我国的路线,佛教美术也影响着沿途的绘画风格,中国佛教石窟壁画主要是新疆龟兹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为数量最多和艺术水平最高。

(一)色彩调式的丰富

  色彩中国绘画在汉及其以前是以五行色为主,以黑红为主色调,这在战国、秦汉的绘画中都有很好体现。佛教艺术传入之后,改变了这一面貌。克孜尔石窟壁画多以青绿为主调,多用石青、石绿等富有装饰性的矿物色。“在色彩运用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以蓝颜色和石绿色组成的冷调倾向。这种色彩特征和整个西域以及印度的建筑色彩有密切关系”。同样,敦煌早期壁画以石青,石绿构成的冷调色彩为主色调,也是深受佛教美术及龟兹画风的影响,此外,随着佛教的传入,在绘画中使用金、银的观念影响了北方西域地区的绘画。可见,异域的石青、石绿为主的蓝绿色调丰富了原有的重彩中国画用色习惯,使重彩中国画形成了较为完整和丰富的色彩体系。

(二)色彩渲染立体画法的成熟

  除了色彩调式发生改变之外,色彩渲染立体感的画法在中国出现,也是佛教美术的影响。张僧繇是在中国较早运用此法的人。他的“凹凸花”画法,利用“朱及青所造,远望眼晕如凹凸,近视即平。”另外还有隋唐之际的尉迟乙僧父子也长于凹凸画法,“其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这很不同于“迹简意淡而雅正”的中原绘画传统。中国画家对于这种晕染法与中国传统丰富的线描技法糅合进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绘画色彩样式,正如楚启思所说“中原地带的唐、宋时期工笔重彩人物,花鸟、山水中的皴染法,也是受此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在此以前的时代中,每以纯粹的平涂着色,无渲染之例。”,佛教壁画中的立体晕染法也进一步推进了重彩中国画的绘画技法的成熟。由此激发了一些中国画家在绘画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佛教的审美情趣对文人画的审美影响。

  佛教空灵淡泊的审美情趣为文人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美学基础。“佛教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禅宗作为道庄化的佛学,其哲学思想文化及色彩观对于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扩展阅读:关于姚俊甫博士。

  中国禅意水墨画家、书法家姚俊甫博士,中国当代禅意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西安交通大学哲学博士,中国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陕西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