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珍藏说唐英:千年御窑史,唐英第一人

2022-02-14 17:18:01 来源:华网商业   |   浏览(87)

  作者:阿仙奴

  编辑:谢智敏

  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代表东方古老文化的瓷器,素有官窑、民窑之别。官窑,即官方创办的窑厂。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的御瓷的御窑厂。 由于御窑厂的特权所在,历来荟萃着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它虽然专为皇帝烧制瓷器,而客观上则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御窑厂是官窑的象征,是陶艺瑰宝的摇篮。可惜,当年御窑厂的窑工,很少有人被记入史册,最直接参与瓷器烧造的,就是御窑厂的督陶官了。唐英是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先后侍奉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督陶时间长达30余年。从雍正中晚期到乾隆早期,整个瓷器史的辉煌和唐英密不可分。

(风火仙师庙里的“佑陶灵祠青花大瓷匾”也是唐英题写)

  唐英是中国瓷器史甚至是中国艺术史上非常有地位的一个人,他多才多艺,书法、绘画都是一流的。甚至还能写诗写戏曲,唐英是清中期最有代表性的剧作家,开了乾隆时期昆曲艺术改革风气之先,他在题材内容、结构体制、语言风格和舞台表现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唐英的改革表面上是“崇雅抑花”,其内容实质却是革新的,它表现为俗雅两种审美趣味冲突中俗文化所占的上风。唐英一生也写过很多作品,如《陶务叙略》、《陶成纪事》、《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陶瓷类专著等。由于其个人突出的艺术才华和务实进取的实干精神,为陶瓷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所督造的“唐窑”佳器将清代制瓷业推向了艺术顶峰。

(唐英行书诗)

(唐英山水图)

  唐英为何会对清代御窑厂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他到底是皇帝的什么人?为什么在写给雍正的奏折中,他自称“奴才”,而同是督陶官的年希尧则自称“臣”?

(奴才唐英谨)

  唐英字俊公(亦作隽公),又字叔子,自号蜗寄老人或是蜗居老人、陶成居士、陶人,又号古柏。

(唐英制瓷落款)

  唐英的祖上是沈阳人,他的爷爷是跟着皇太极出关的,就是从关外进来的北京城,所以本身他的身份就是属于满族的正白旗包衣鼓人,就是家奴,所以唐英不忘出身,对皇帝自称“奴才”。包衣他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可以为满族贵族所信任和使用,但是他们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他没有一个独立身份。所以唐英因为自己一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很难受,后来他的儿子考上进士,唐英非常高兴也很感叹,写了很多诗来庆祝,同时也对他自己不能够参与科举感到遗憾。这也是他作为文人品性的一个重要的一个体现。

(唐英像)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像所有的内务府包衣子弟一样,16岁的唐英入宫当差,在养心殿做供奉,一干就是20年。在养心殿做康熙皇帝的供奉,是个辛苦的差事。唐英做事认真,“服侍真切承之下,车廛马足,沐雨栉风于山之左右,江之东西,远至龙沙朔漠,靡不蹒跚经历,几无一息之暇”。唐英好学的同时,因长期伴随在皇帝的身边,有便利条件,许多人都愿意接近他,“内廷故多贤士大夫,见先生之少而好学,皆折节下交,因而笔墨诗文,遂以日进,而声誉亦日以起”。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唐英因能文善画被指定在瓷器上画样,他才华出众,很快就因为出类拔萃得到了皇帝的器重。

(唐英一生曾侍奉康、雍、乾三位帝王)

  雍正即位后,内务府造办处步入正轨,当时兼管造办处事务的是十三阿哥怡亲王允祥。在怡亲王的主持下,造办处涌现了海望、年希尧、唐英、沈喻等一大批著名的中层管理人员。他们能写善画,有很强的艺术造诣,同时他们还充当皇帝的艺术研究顾问。雍正元年(1723年),唐英授内务府员外郎衔,负责每月稽查内务府造办处伙计房各作当差匠役。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因办事干练受怡亲王推荐,47岁的唐英奉旨离开北京,充任驻景德镇窑厂的协理官,协助时任内务府总管、督陶官的年希尧管理窑务。在当时的御窑厂,主官是负责全面的统筹管理,且年希尧的主要工作还是淮安的关税监督,真正干活的是副手,唐英这个时候就是这个角色,具体的制瓷事务都是他来负责。然而刚到御窑厂的唐英开始对陶瓷生产是“茫然不晓”,但他努力向窑工学习,没有像以往的督陶官那样迎来送往、结交权贵,而是用“杜门、谢交游”的精神,与窑工打成一片,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和感情,“同其食息者三年”,全面掌握了制瓷工艺及一些技术关键,为日后的技艺创新奠定了基础。唐英在雍正时期作出了三大贡献:1.御窑厂管理制度化:唐英到任后,对御窑厂实行了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无论是烧造工艺、成本花销、成品出入库情况等都严格按制度执行;2.官窑款识的保护:对于御窑厂出品,印有“大清雍正年制”款识的瓷器,无论是否一等官窑,都计入名册并运往内务府;

(雍正官窑款识)

  3.仿古集成:雍正帝好钧窑,唐英到任不久,就派幕友吴尧圃赴钧窑旧址,调查釉料配置方法,一年后唐英掌握了钧窑生产诀窍,有了扎实技术储备,仿制成功。唐英仿烧宋瓷,惟妙惟肖,几乎乱真。他仿制的明朝永乐、宣德脱胎白釉、甜白刻花、印花等瓷器,形似神似,真仿难辨。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海棠式花盆 故宫博物院藏)

  景德镇御窑创烧颜色釉37种,如胭脂红、秋葵绿等都是著名的颜色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纪事》罗列当时仿古和创新的瓷器多达57个品种。

(胭脂红釉杯 清雍正 笔者藏)

  从乾隆元年(1736年)开始,唐英先后任淮安关、九江关监督,并监理景德镇御窑厂务。乾隆官窑在制瓷技巧上达到空前水平,造型上以瓶、尊等陈设观赏瓷为主。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上制作出“玲珑套瓶”、“镂空旋转瓶”,刻意追求精、奇、巧。

(唐窑乾隆珐琅彩开窗诗文双耳瓶)

  除日常生活用品和文房用具外,还生产了许多装饰器件,如朝珠、带钩、翎管、扳指等。乾隆时期在全盘继承雍正颜色釉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生产许多十分逼真、精巧无比、本朝特有的仿木理纹、仿竹器、仿象牙、仿剔红雕漆器、仿玉器、仿古铜器、仿石器、仿柳条编织器的产品。

(唐窑乾隆矾红墨池闻香官帽架)

(唐窑乾隆矾红诗文墨床)

(唐窑乾隆古铜彩灵芝双耳瓶)

(唐窑乾隆矾描金龙纹盖置)

(唐窑乾隆胭脂红仿生瓷灵水洗)

(唐窑乾隆仿生瓷荔枝)

(乾隆珐琅彩镂空龙纹转心瓶)

(乾隆珐琅彩镂空龙纹转心瓶)

(唐窑乾隆矾红墨诗文双福瓶)

(唐窑乾隆矾红墨诗文双福瓶)

(乾隆珐琅彩凤纹壁挂瓶)

(乾隆珐琅彩人物壁挂瓶)

  粉彩瓷装饰多用开光画面和扒花的手法,增添了乾隆瓷的富贵气息。正因如此,很多人习惯将乾隆年间由唐英督理的景德镇御窑称为“唐窑”,实际上“唐窑”应从雍正六年(1728年)算起,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唐英离职、谢世(其间曾赴广东任粤海关监督一年)。

  唐英管理景德镇御窑厂二十余年,雍正时期,世人虽评四爷“为人阴骘”、“刻薄寡恩”,但对唐英倒是很宽宏,君臣相处也算融洽。而乾隆作为一位盛世的君王,能将大把的精力放在文化和艺术上,对御窑厂的瓷器更是十分重视,不但关于瓷器烧造的事都要亲自过问,对唐英更有各种无理要求,唐英只能变着法创新,天天谨小慎微,生怕行差踏错,用《诗经》中的话说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挨批、扣俸、查账时有发生。烧糙了要被骂:乾隆六年四月十二日,唐英被责问“烧造上色之瓷器甚糙,釉水不好,瓷器内亦有破的,著怡亲王寄自唐英。”克扣报销:"十一月二十八日,太监胡世杰传旨与怡亲王、德保:此次唐英呈进瓷器仍系旧样,为何不照所发新样烧造进呈?将这次呈进瓷器钱粮不准报销,着伊赔补。"怀疑滥用公款:“唐英钦奉硃批,不但去年,数年以来,所烧造者远逊雍正年间所烧造,且汝从未奏销。旨到可将雍正十一、十二、十三年等,所费几何?所得几何?乾隆元年至五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查明造册奏阅备查,仍缮清单奏闻。”根据清档史料,唐英时常受到处罚,有记载的就有三次。最过分的是,乾隆还会翻旧账,因为几年前的事情罚唐英的款,乾隆八年,因为乾隆元年、二年两年烧造的瓷器“釉水花纹远逊从前,又破损过多”,乾隆责令唐英赔补银子二千一百六十四,相当于唐英几年的俸禄。

(清代文官俸禄)

(清档中关于唐英在乾隆年间受责、赔补等部分情况的记录)

  唐英不单憋屈,还压力大,乾隆要求唐英日日创新,最好每天都做一个新的样式出来,又不给唐英钱,所以唐英在《恭进御制诗瓶及自拟新样瓷器奏折》称“所有新样皆奴才自出工本”。笔者上文提到,唐英自雍正六年进入御窑厂之后就和瓷工们“同其食息者三年”,他早年是内务府的画师,画过珐琅彩瓷器,也算是瓷工出身,和景德镇的瓷工心有戚戚然,对他们也是非常关心。乾隆八年,湖广饥荒,朝廷拨款赈灾,商人就到江西收购粮食运到灾区贩卖,导致景德镇的米价上涨了三四倍,瓷工一时生计艰难。唐英急了,上了个一千多字的奏折,大概是说:我是芝麻绿豆的小官,不应该妄议朝政。但陛下现在这么搞,让我手下的弟兄们吃不上饭了,求皇上留条生路吧!乾隆批复“该部议奏”,意思就是我不管,你去找有关部门吧。唐英当然知晓有关部门不可能解决问题,于是他做了件非常爷们的事,先斩后奏,用官窑公款买粮食发给瓷工。后来他上报此事,皇上批复到:花了多少钱,从你工资里扣。

  根据以上史料可见,唐英在乾隆时期多次被克扣报销、克扣薪水、自掏腰包研发新品,为同僚垫钱买米,做为一个四品文官,收入是远不够支出的,这还不算唐英养着的戏班子等额外开销。过去官窑瓷器,如有残次,一律就地销毁,唐英在乾隆八年提出建议,除进贡的一等官窑外,其余次品瓷器,在当地折价变卖,皇上同意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有那么多官窑器能流入民间的原因,笔者揣测唐英也是靠变卖部分瓷器这个才拉平了自己的“现金流”。

  因为皇帝烧造瓷器太过心力交瘁,唐英一点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这一行,本来盼望着聪明的二儿子寅保考取进士后走上高官之路,摆脱几代做瓷器的命运,同时挣脱包衣阿哈的奴才出身,不想乾隆十一年,唐英进京觐见皇帝,乾隆提出让其子继承督陶官一职,唐英以儿子太年轻为由拒绝了。返回景德镇不久,唐英就上书:“奴才喉咙疼痛之疾数年,气血日衰,医药不能速效,仰邀慈庇解任”。过去这叫“乞骸骨”,意思是说我已经没剩几天了,放我回老家吧。乾隆敷衍到:已有示下了。然而并没有等到天恩示下,一个月后唐英就去世了,终究没有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家乡沈阳。公元一七五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伟大的无产阶级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诗人、剧作家,雍乾官窑的缔造者、瓷器之神,唐英因病医治无效,在景德镇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就这样结束了,陶瓷史上最精致的时代结束了,一去不复返。两天后,唐英之子唐寅保请江西巡府代上奏折报丧:“职父今于七月二十九日在署病故”,一如其父的谨小慎微,他在奏折里详细汇报了公款和官印已交送官府、瓷器和原料就地封存等等。对于这位两朝老臣之死,乾隆只御笔朱批了一个字:

  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