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声奇:音乐艺术也需要青山绿水

2022-07-18 14:07:05 来源:华网商业   |   浏览(155)

  音乐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中,是重要的精神需求。通过表达音乐、聆听音乐,参与其中,我们不仅能感受艺术,还能净化心灵、振奋精神。音乐产生的情感共鸣,对于我们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文化、树立中国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在音乐的世界里,也需要永葆活力的“青山绿水”。

上海音乐学院长笛硕士研究生导师、著名长笛演奏家、教育家何声奇

  音乐教育要净化环境,注重专业度

  音乐是修养艺术,它的传播和传承需要通过教育去实现,但音乐教育需要潜心于学问,耐得住寂寞,在悉心的引导中让社会专业化。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种类,不能完全靠竞赛来体现音乐的高低。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说:“冠军年年有,音乐家没有。”一些专业的音乐竞赛活动,人人都拿奖,每年世界上一千多个比赛,就有一千多个冠军,可是真正的音乐家在社会上能有几个?所以音乐家不是以比赛来评定,而是靠舞台来体现。音乐的本质不是竞赛决定的,而是与观众心意相通的音乐本身,是舞台上的感染力来决定,而形成这种感染力的,除了专业表演能力,还有个人的品质修为,积极的正能量体现。

  所以,音乐教育要长足发展,音乐艺术要绽放光彩,净化教育环境,潜心研究学问,扛起育人责任是关键。由此,才能培育让音乐艺术青山永存、绿水长流的土壤。

  音乐艺术要真正走向国际,让专业国际化

  音乐无国界,我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传播,对于加强中华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中国的音乐作品怎样国际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将近20年,我参与了很多国际顶尖的专业音乐交流,深刻体会到音乐艺术要社会专业化、专业国际化的意义。本着这样的理念,我邀请柏林爱乐乐团等顶级的音乐家来演绎中国的音乐作品。当外国音乐家充分理解中国音乐,也会在国外演绎中国作品,就真正用西方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

邀请外国音乐家参演

  让世界聆听中国,音乐艺术才更具有交流价值,具有发展力。国际化舞台,是让中国音乐艺术青山永存、绿水长流的又一阵地。

  音乐创作要立足传统文化,提炼创新点

  音乐艺术的国际化传播深化了音乐的价值,同时也为中国的音乐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需要不断创作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好音乐。但是好音乐从哪里来?我认为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来,从民族文艺中来。

  一位德国著名作曲家曾以中国1000多年前的曲牌《西江月》为主题,创作了一首长笛二重奏献给我,并由世界著名长笛大师帕胡德与我共同首演,得到了国际强烈反响。

  像《西江月》这样扎根于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并不只是听觉上的享受和表象意义上的艺术表演,它对历史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注重精神内涵上的表现,让音乐有了色彩和情感,以及气节。

何声奇与帕胡德同台表演《西江月》

长笛合奏《让我们荡起双桨》

  2021年的时候,我们策划了一场“红色的笛声”音乐会。选取的曲目从红色历史中的《舞剧白毛女选段》《井冈山上太阳红》《打虎上山》,到民谣改编的《茉莉花》《二泉映月》,再到我们世代传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希望》等10多首作品,我们想让这些阔别观众数年的红色旋律,在以长笛为首的器乐中响起,以新的艺术风格表达对历史的回望,对时代的讴歌。

何声奇长笛独奏《美丽的塔什库尔干》

  在这样一场演出里,音乐的色彩便是红色的,情感是激昂的,所表现出来的气节是忠贞不渝的,留给观众的感受也是深刻的。深入传统文化宝库提炼创新点,结合时代赋予新意,同样也是让音乐艺术青山永存、绿水长流的又一要诀。

长笛四重奏与长笛乐团《希望》

  音乐与人类心灵相通,它的力量无法估量。当我们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国际化的视野、立足传统文化的创新力,音乐艺术便有了可以经久不衰、长足发展的“青山绿水”,中国音乐也必将奏出新的旋律,响彻世界。

  人物简介:

  何声奇,上海音乐学院资深长笛硕士研究生导师、著名长笛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长笛领军人。1973年2月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开始学习长笛。1982年8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师从方定昊、尹政修、李学全老师。后任教于西安音乐学院,1987年受聘担任中国广播交响乐团首席长笛,1991年6月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