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神经康复,让脑卒中患者站得住,更立得稳!

2022-06-28 14:55:17 来源:华网商业   |   浏览(150)

  在霁达康复诸多精彩活动中,“赏花美食节”是最受脑卒中患者欢迎的活动之一。这一次,孙先生以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炸猪排惊艳了全场。从捶打猪排、蘸上面包糠,到下油锅、用筷子翻面煎炸,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尽显大厨风范。而谁曾想过,几个月前的孙先生完全无法自由活动,一切都需要护理的帮助。为何孙先生短时间内就有如此巨大的变化?一切还得从德国神经康复说起。

  神经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患者通过系统化、定制化的康复训练,言语、行动、心理等方面的功能障碍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德国神经康复模式因规范程度高、效率高、强度高等特点被公认为国际领先标准之一,。孙先生之所以能够站得住、立得稳,很大程度应归功于德国神经康复的“秘诀”。

  秘诀一:全面的症状评估

  入住霁达康复之前,孙先生一直因病卧床不起,无法自行坐起或站立,洗脸刷牙等日常活动均需家人协助,语言沟通也存在不小的障碍。临床团队经过对肢体功能、认知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后发现,孙先生存在肌力不足、站立平衡力不足、协调功能差等问题。

  脑卒中患者处于不同康复阶段,所采用的康复手段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差异,如此治疗才更具有针对性,也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康复目标。基于孙先生的症状程度和个人日常爱好,并结合他和家人的康复目标,医护团队为其定制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行动自如,实现短途旅行;恢复简单维修能力;烧菜做饭……

  在医护团队的帮助下,第1周孙先生就能独立完成从卧位到坐位的转移;入院第2周,孙先生可以在他人帮助下站立挪步,但仍存在脚抖的情况;入院第4周,孙先生可以手扶轮椅自行站立;入院第6周,孙先生可以相对稳健地独立展开步行。因孙先生进步神速且非常乐意配合训练,临床团队进一步优化康复方案,训练项目和强度都进行了调整提升。3个月后,孙先生在6分钟步行测试中,不依靠任何辅助工具,成功行走了459米,相较第一次进步了316米!

  秘诀二:创新的团队治疗法

  团体治疗是德国神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3-5名功能状况相近的组成小队,通过治疗师的设计安排,共同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组员需要互动、互助和比赛,在完成训练的同时,促进功能的改善和恢复。目前,霁达康复的团体康复已有43个大项,每项均设置了2-3个难度等级,每天开展2-4项,主要包括球类运动、平衡小组、户外活动、医疗体操、手功能训练、自我介绍、轮椅训练、传统游戏、注意力训练等。

  虽然孙先生康复已久,但对首届欢乐运动会仍记忆犹新。在3个月的治疗时光里,他参加了拍球行进、跨栏比赛等考验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项目,在与其他患友一起“争先恐后”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相较于高度依赖家属帮助且被动接受康复训练的传统治疗方式,团体治疗通过趣味十足的小组活动,将患者们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结伴而行,在良性竞争中,共同学习康复方法,提高参与度,加快康复进程。

  秘诀三:充分尊重患者个人意志

  中风前,孙先生一直有维修小器具、小零件的小爱好。突如其来的中风让他右侧手部功能严重受损,无法再做自己喜欢的事。为此,临床团队对其手功能的恢复格外重视,安排了多种训练课程和活动。通过几个月的针对性训练,作业治疗室的作品展示柜上多出了很多孙先生的杰作:毛毡小包、裁纸花、扎染围巾、插花瓶……

  此外,针对孙先生的“肩手综合征(浮肿、疼痛,触觉不灵敏)”,临床团队为其采用了物理因子疗法,通过激光照射、超声波疗法、低频电刺激等,促进消炎消肿,有效止痛,锻炼肌肉。同时,为了增强孙先生的触觉,临床团队还开展了多项训练:蒙眼触摸不同物体,提升手部触觉感知;先后触摸热水和冰水,锻炼手部对温度的敏感性......

  霁达康复充分尊重与重视患者之间的差异,用心倾听每一位患者的声音,并根据患者的不同诉求和以往的生活经历,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康复治疗项目和策略,这种治疗方式被霁达康复称为“个性化生活情景康复”。从个人生活自理活动(洗漱、如厕、洗澡、穿衣等),到常见的生活活动技能(过马路、上下汽车、厨房工作、做针线等),再到日常社会需求(超市购物、电脑使用、高尔夫项目等),皆是霁达康复为患者设计的个性化康复训练内容。

  最后,根据霁达康复发布的《2019-2020年度康复临床成果及质量报告》显示,脑卒中后的6个月是康复的黄金期,患者在此期间接受德国神经康复治疗,早期巴塞尔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平均改善率可达138.5%。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把握住最佳治疗时间窗,早日实现功能改善,早日回归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