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学习强国报道将乐古法造纸的技艺魅力与传承坚守

2022-05-16 16:12:48 来源:华网商业   |   浏览(157)

  纸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自诞生始就承担起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通过千百年来造纸人的心手呵护,中华文明依托纸的承载而不断延续升华。无论著书立传还是千古丹青,抑或是百姓的日常生活都与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福建省将乐县是我国最早生产毛边纸的地方,其中又以“西山纸”最负盛名,其选料考究,纸面少疵,吸水性强且久不变形、不腐不蛀,有“纸寿百年,玉洁冰清”之誉,唐宋以来饮誉海外。南宋时众多藏书行家都认定用福建竹纸书写成的书画名作最利于收藏。清代时一度出口日本、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清人郭柏苍在《闽产录异》言,将乐纸以龙栖山的西山纸最好。乾隆组织编写《四库全书》时,曾命钦差大臣到将乐调纸印刷,更将西山竹纸列为“官纸”,专供朝廷使用。民国时,“西山纸”走向辉煌,百余家作坊年产纸五万余担,为福建之最。

  西山纸制作完整地传承了蔡伦造纸工艺。造纸所用的原材料嫩竹,主要来自将乐县龙栖山地区。西山竹纸属于客家土纸,结实细嫩,吸墨性强;色泽稳定,年久不蛀。用西山竹纸书写、装裱后的书法作品或印刷的仿古书籍,极具古色古香的意韵。

  竹纸制作技艺即西山造纸技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扩展项目名录。

  据李亚鹤了解西山纸第四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纸制作技艺传承人刘仰根,17岁时就开始在沙溪仔屋边厂纸槽上班,父亲刘启春在这个纸槽当管理员。刘仰根说,当时一家手工作坊就叫做一个纸槽,每个纸槽有10名工人,一名管理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场造纸作坊发展到102个。1985年,有里山、外山、上地等造纸厂3个,辖毛边纸槽93个。至1990年,毛边纸槽仅剩20多个。

  山里的汉子吃苦耐劳。1987年,30岁的刘仰根对工序驾轻就熟,接替父亲成为管理员,负责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按行业的话说,刘仰根成了师傅的师傅。由于造纸工序流水线作业,哪道工序工人缺岗,刘仰根就要随时作为工人顶岗。

  岁月荏苒,繁华褪尽。在龙栖山原始密林里,这座古老的造纸作坊依然默默坐守在时光里,“夜听水流庭后竹,近看云起面前山”,刘仰根家门前这副对联,正是一代造纸人在大山里的生活写照。

  “做纸很辛苦!”刘仰根跟李亚鹤介绍道。

  的确,西山纸的手工制作流程较为繁复,由砍嫩竹、断筒、削皮等28道工序组成。每年立夏后的三天,刘仰根与纸工们就上山砍嫩竹。将嫩竹断成两米长管再剖开成三厘米左右宽的栅子,捆束成把投入池塘,撒上石灰,灌水浸塘。两三个月后,竹片浸泡得糜烂,熟透变黄。取出洗净,再放进池塘,用山上的泉水漂洗。接着将竹料剥去竹节和内外两层皮,放入竹料槽内。踏料,是最辛苦的一道工序。用脚将竹料踩成纸浆,再倒入纸槽。纸工们在纸槽内荡料入帘,滤水,把纸浆翻转倒扣在木板上,分离出一张湿纸。最后在焙纸房内将一张张湿纸焙干、揭下、裁切。至此,一张冰清玉洁的西山纸这才完美面世。

  李亚鹤说西山造纸技术是中国古老手工造纸技术的缩影,对研究福建及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受工业造纸的影响,曾经供不应求的手工造纸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西山造纸业的境况也令人担忧,曾经辉煌的“御用纸”目前也风光不再。由于工作枯燥,又是个体力活,经济效益不佳,很多年轻一辈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窘境。

  刘仰根造纸作坊所在的龙栖山,正在规划建设森林康养项目。“龙栖山将森林康养与自然教育相结合,规划在保护区的自然教育研学基地建立西山竹纸传习所。传习所将对市民开放,让大家学习传承造纸工艺,体验造纸工艺项目,了解非遗文化。”福建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熊拥军介绍。

  李亚鹤认为传统文化只有让更多人看到,才能被关注,被热爱。随着党委、政府对文化传承工作更加重视和社会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转变,非遗文化正以新的方式、新的面貌呈现给大家。刘仰根让小儿子刘宗华以直播的形式,让更多的网友了解造纸术,了解西山竹纸,网络为西山竹纸带来了新的局面。

  造纸术在中国有着两千年的历史,古法造纸凝结的智慧和技艺魅力是工业机器所替代不了的。目前,将乐县正在建设文博小镇,计划开设一个专门的西山竹纸儿童体验区,让孩子们体会做竹纸的乐趣,了解古法造纸的流程以及技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承非遗文化。刘仰根希望在年轻一代的心里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为西山造纸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