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神经康复模式引入中国后,为何没有“水土不服”?

2022-05-07 15:24:39 来源:华网商业   |   浏览(58)

  德国神经康复模式引入中国后,为何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从历史经验来看,无论在欧美世界多么流行的经验、理念、模式等,在进入中国大门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阵痛”,克服了则会顺利壮大,不能适应就只能“夭折”。

  德国神经康复模式从2018年被霁达康复引入中国至今,非但没有出现任何“水土不服”的不良反应,反而越来越被脑卒中康复行业所熟知。而德国神经康复的引入者和践行者——霁达康复,不仅顺利地在上海浦东完成第一阶段的试点,还开始着手向其他省份扩展,最终将实现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的局面,以便服务更多的脑卒中患者,使其重归中风前所热爱的生活、工作和社会。

  为何德国神经康复模式能够在中国快速“扎根”并成长呢?小编觉得与以下这些因素密不可分。

  一、 中国老龄化大趋势下,脑卒中康复治疗需要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中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老年人死亡的“头号杀手”——脑卒中,每年都会夺去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如何有效地解决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目前康复医疗行业最关心的话题。但我国的康复事业起步较晚,相关医疗资源紧缺,康复理念和康复管理也落后于西方国家,在这个大趋势下,近几年我国私立性质的康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就是最好的证明。简单地讲就是,国内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为德国神经模式快速“扎根”提供了土壤。

  二、 跨学科、国际化的医疗团队是推动德国神经康复模式的主要力量。

  由德国神经康复专家、资深康复医生、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病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家、营养学家和护士组成的跨学科国际医疗团队构成了霁达康复的核心,也是推动德国神经康复模式快速成长的主要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德国的脑卒中权威专家舒乐博教授,不仅是霁达康复首席康复医生,更是德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这种中西方专家学者的融汇和碰撞,也使得德国神经康复模式能够在国内迅速发展。

  三、 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新应用是德国神经康复模式“扎根”的关键。

  霁达康复引入德国神经康复模式,并没有一成不变地照搬,而是结合中国医疗环境和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应用,逐步发展成为基于德国模式理念下的“霁达康复模式”。以旋律语调疗法(MIT)为例,这种在英语语境中效果显著的言语治疗方式,如果完全照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毕竟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发音方式完全不同语系。但经过霁达康复治疗师团队的本土化改进,不仅符合国人的语言习惯,其恢复效果也非常不错。

  综上可见,之所以德国神经康复模式没有“水土不服”,与国内康复需求、霁达康复医疗团队以及创新应用密不可分。最后,再次提醒下各位脑子患者家属,康复治疗启动越早效果越好,希望大家把握住时间窗,早日改善功能,回归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