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作为一种特殊的服饰,具有其他服装所不具备的教育承载意义。中国服装协会校服产业研究中心1月发布的《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当下校服市场还存在着市场竞争机制不足、校服品质安全不过关、设计缺乏美感等问题。中国校服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亟待各方共同努力,加强行业协作,推动校服优质供给。
委员建议: 提升校服品质 发挥校服育人功能
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认为,我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服饰作为一种礼仪表达,具有传达教化的功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服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和引导孩子的审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对于如何更好发挥校服的育人功能,杨朝明认为可以从很多层面进行推动。从学校角度,可以鼓励中小学深入挖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校服设计以运动服为主,肥大、单调且缺少审美,长期不被学生及家长接受。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和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日趋关注,校服育人功能的发挥也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与重视。”杨朝明建议,可以依据各自校园历史文化的渊源,推出与校园文化相匹配的着装礼仪、审美等相关教育内容。从家校互动的角度,可以提倡举办高质量的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家委会、家长参与到校服的制定采购流程当中。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也认为,学校的校服,不单纯是学校统一管理学生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要体现青少年朝气蓬勃向上、向美的精神风貌。
现状调查:供给水平滞后于需求端发展
如今,让学生穿得健康、开心、积极向上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在校服的采购中,却很难兼顾各方意见。《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校园场景下的校服有着更丰富的需求。但校服的供给水平参差不齐,受到有违市场竞争的地方保护、价格限制、质量标准不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滞后于需求的发展。
根据原中国纤维检验局调查显示,校服行业市场集中度非常低,几乎没有全国性的品牌,行业内营收规模超过1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截至目前,纯校服业态销售额突破10亿元的企业也仅有江苏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报告认为,中国校服产业长久以来形成的小作坊利益圈层、半封闭的拼低价竞争状态,是很多大企业不愿意涉足该行业的原因之一,而近几年来尝试进军校服领城的大型服装企业面临不了解校服采购特点、不熟悉行业标准、难以克服地方保护壁垒、对校服育人功能的理解有待加深等现实困难,大多增长缓慢。
发展建议:加强行业协作,提升校服品质与服务能力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冲击,我国纺织行业也将在较长时间内面临国际、国内经济复杂形势的影响,棉花等服装行业重要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明显。同时,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校服产品消费需求面临新的变化。诸多复杂因素作用下,小微企业的优质供给能力明显不足,校服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逐步走入深水区。
对此,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方表示,校服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要将更多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和家长,以市场化竞争重获行业活力;另一方面,校服企业应在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时代下开展主动变革,加强行业协同,优势互补,携手努力提升整体校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供给质量,在服务好校服市场、满足校服穿着新需求的同时,获得行业、企业自身的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