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成两会“热词” 中公教育等企业探索职教发展新路径

2022-03-10 17:06:41 来源:楚北网商业   |   浏览(90)

  随着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出“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话题也正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主任胡卫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当务之急是要提高职教“盼头”。他建议实现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的横向贯通,同时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畅通职业教育的升学渠道,让职教毕业生在就业、落户、薪酬待遇等方面,能够享受和普通学校毕业生的同等待遇。以此扭转外界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缓解家长焦虑。

  全国人大代表郑亚莉也在两会上提出,培育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职业教育走进千家万户。

  不仅两会,职业教育正成为职教战线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2月“教育新春”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将“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中有进”列入2022年职业教育“五大突破”重点工作之一。2022年有望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元年”。

  职业教育站上风口,万亿市场待挖掘

  自十九大以来,国家先后推出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三份重要文件,并提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以此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

  尤其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后,社会办学被推向了新的高度,机构踊跃参与职业教育细分市场布局,参与度创下近5年新高。其中IT类、金融类和互联网运营类等职业技能培训成为继考研、考公等非学历职业教育培训之外的热门培训需求。

  据多鲸预测,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增大,职业教育培训以及提升个人就业能力的需求高速增长背景下,到2022年,我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到2024年,有望达到1.2万亿人民币规模。

  抢抓政策机遇,中公教育等企业产教融合加速破局

  多鲸资本指出,民办高校并购整合加速、产教深度融合以及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将是职业教育发展主要趋势。众多企业也因此为根基,涉足这一利好赛道。过去的2021年,传智播客、慧科集团、中国高科等先后公布了产教融合的项目合作。

  老牌龙头中公教育也于今年2月成立全资子公司,独立运行职教事业部,聚焦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通过服务于政府、企业、高校“三端”需求探索新增长点。公司在近期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中也表示,非常看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期市场发展潜力和产业政策扶植方向,有信心通过战略投入扩大相应市场份额并取得长足业务发展。

  据了解,中公在职业教育方面其实早有布局。检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不难发现,中公教育已连续几年与高校开展产学合作,在2020年和2021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中,中公教育均有70多个项目在册,其与高校合作的项目类型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三种。其中,多个项目涉及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IT类新职业培训。而此前,中公教育官网还透露,公司与河南航田公司达成“产学研合作示范载体”的战略合作,双方将就打造建设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实训基地、区内就业、产教协同等方面开展合作。

  有业内人士分析,职业教育落到实处,最终是组织能力的比拼。中公教育等龙头企业具有品牌背书、稳定的师资供给和内容沉淀,凭借着多年的垂直一体化协调组织能力,有望在职教赛道进行突破。另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及要“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中公在各地建设的学习中心及培训基地,也在职业教育业务发展方面形成了天然壁垒。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中公教育似乎也不甘落后。据了解,中公的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经营探索方面已持续了15年以上,近年更是大幅增加了数字化经营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公司此前表示,在疫情期间,中公教育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基建”在推进复工复学、促进就业过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助力作用,对于公司产教融合业务这类跨板块经营的业务,双师、直播等数字化平台带来了很多便利。

  职业教育的未来正是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不断融合。2022年,职业教育市场有望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但从现阶段行业发展态势来看,各类玩家还都是“起跑者”。正确运用自身经验,发挥其在教育、人才、产业及创新领域优势,正是中公教育等龙头公司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