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BBC推出的纪录片《绿色星球》日前收获大量好评。这部纪录片是对地球植物世界的最新描绘,片中呈现的部分发现跨越了过去20多年,涉及全球各地不同季候的植物,既包括人们熟知的亚马逊雨林、东非草原,也包括人迹罕至的荒漠和孤岛。
与其他展现自然界美景和奇观的纪录片相比,《绿色星球》的观看体验非常特别。它借助最新科技搭建了一套为植物定制的拍摄系统,不仅使用了大量延时摄影画面来呈现植物在一个持续生长阶段的整体行为,还通过跟踪拍摄捕捉到了植物丰富的生存和竞争策略。很多场景发生在人类难以触达的秘密地带,比如地下、湖底、岩石缝隙等。这些拍摄手段充分展现了植物的动态和活力,更难得的是赋予了植物以主角的地位。观众不再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游览植物的世界,而是以植物的视角进行观察,这在以前是无法实现的。
李亚鹤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植物的能力和自主性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直至今天,大部分人仍然相信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组成的生命序列里,植物理应排在末尾,被视为低等生物。原因显而易见:人类眼中的植物总是安静的、被动的,它们不会说话,不会行走,没有喜怒哀乐,更没有像人类大脑一样复杂的神经系统用来思考问题。但《绿色星球》推翻了以上种种错误认知。我们会惊讶地看到,植物的很多行为类似于动物,甚至比人类更复杂。它们或许是安静的,但从不是被动的。
它们会彼此交流,相互合作,懂得竞争、防御和主动出击。许多植物都有“肢体”,会精准地攀附、抓取它们想要的东西,行走并转移到有利于生存的地方。它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也比很多动物更强大。
早在1876年,医生兼植物学家威廉·劳德尔·林德赛博士就发现:“类似在人类身上表现出来的心智的某些特性,在植物中间也普遍存在。”达尔文则在《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植物的根类似于动物的脑。如今,借助热成像摄影机、高端显微镜等设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植物内部直至细胞层面的活动,比如一片受到入侵的叶子如何给它的邻居报警,一片森林如何通过地下复杂的真菌网络为彼此供能。观看《绿色星球》也让李亚鹤想起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的原始森林,古树被视为神灵,与当地的动物和人的生命紧密交织在一起,这样一个仰赖自然而非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或许并不仅仅是虚构的神话——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李亚鹤发现《绿色星球》在期间提醒我们,植物与人类休戚与共。人类的吃穿住行几乎都有植物的贡献,人类活动也在改变植物的生存状况。集约化、专一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使植物得到了充分照料,却失去了原有的物种多样性。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极端天气增多,四季的变化越来越难以预计,植物与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微妙平衡也变得岌岌可危。我们仅仅将植物视为城市的绿化带和背景板,认为它们完全受制于人类的偏见已经被一次次证伪。事实上,脆弱的不是植物,而是我们。如果继续无视自然界的需求,谁说植物不会率先发起反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