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6年,全球第一所企业大学——通用电气公司克劳顿学院正式成立,企业大学在全球迅速崛起。近年来,我国国内也刮起了“企业大学”风,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高等学府,如“海尔大学”、“华为大学”、“招银大学”等。
在2021年5月13日,“企业大学”迎来了历史性改革,教育部等八部门正式印发《关于规范“大学”“学院”名称登记使用的意见》,意见要求企业内设培训机构不得使用“大学”“学院”字样的名称及简称开展任何形式的宣传等活动。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企业内设培训机构、社会组织,未经批准冒用 “ 大学”“ 学院”名称,并对外开展宣传、招生等活动,造成社会公众误解,扰乱了教育秩序,产生了不良影响。那么,承担企业人才发展重任的“企业大学”将何去何从?
很荣幸我们采访了企业人才发展专家张伟先生,就“企业大学”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在多年的培训实践经验中,张先生总结出了“企业大学”终极战略和企业培训双循环理论模型,并打造出了三驾马车自循环体系、三步走战略等,构建了企业人才循环发展模式。
希望通过对张伟先生的采访,能够帮助大家在“企业大学”后时代,找到自身企业的人才发展路径,打造出符合自身行业特性与企业特征的人才发展体系。
记者问:张先生您好,首先能简单介绍下什么是“企业大学”吗?
张伟答:好的,企业大学其实是企业人才培养的组织,也叫公司大学,一般来讲以培养企业内部人才为主,称之为内向型企业大学。也有一些企业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除了为企业内部人才发展提供培训外,还为企业的合作伙伴、客户及供应商甚至为社会人才提供培训与咨询,称之为外向型企业大学。其实企业大学的出现与发展,有其必然性,由于高等教育体系无法满足企业的针对性知识和技能需求,难以培养企业自己需要的合适人才,同时企业为了打造学习型企业,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进步动力,因而都希望拥有自己的学习组织,这就诞生了企业大学。
记者问:张先生您好,您理论中提到的企业大学终极人才战略,能详细地说一下吗?
张伟答:好的,其实企业的学习组织在企业的不同阶段是有不同的定位的,初级形态只是培训部,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培训业务的不断丰富,企业的学习组织会发展为培训中心或人才发展中心,随着企业成为大型/特大型企业的时候,为了让培训给业务赋能,甚至培训成为业务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的时候,企业大学就应是终极形态。而且企业大学其实也分两个阶段,即从单循环阶段向双循环阶段进化。
记者问:您提到的单循环和双循环理论,具体的内涵是什么样呢?
张伟答:企业大学的单循环理论,即内部的企业学堂,称之为内循环。不过想要达到内循环的企业学堂,需要做两项工作,一是要构建企业学堂的学院组织架构,二是要建立企业学堂的三驾马车内循环体系。这个可以解决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初步问题。而双循环理论,是指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综合发展,是比内循环更高级更完善的企业人才发展的综合体。
记者问:请问在您的单循环理论下,企业学堂是如何构建学院的组织架构的呢?
张伟答:要成立与企业匹配的各类学院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研发技术学院。适用于高科技行业,主要职责包括新员工培训、技术技能培训、专家级技术人才培训。第二,营销学院,主要职责包括客户经营,销售管理与销售技巧类知识。第三,管理学院,主要服务于各级管理者培训,主要职责包括晋级培训(专员-主管、主管-经理、经理-总监)、管理能力培训(主管级、经理级、总监级)、企业经营培训(初级、中级、高级)。第四,职业发展学院,包括新员工及在职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第五,企业文化学院,主要职责是在内部自上而下贯彻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构建好组织架构以后,再辅以三驾马车自循环体系即可。
记者问:那如何搭建企业学堂的三驾马车自循环体系呢?
张伟答:好的,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下三驾马车自循环体系,这个是不传之秘哈。三驾马车包括:
(一)体系自循环
体系自循环即为培训体系的搭建,首先新员工培训体系,其中包括新员工培训体系和师傅带徒弟体系。第二呢,是基于岗位的培训体系建设,其中包括技术岗位培训体系和管理岗位培训体系的搭建。第三,为晋级培训体系建设,其中包括晋级培训三级体系搭建、晋级培训差距测评、晋级培训课程体系、晋级培训运营体系等几项工作。第四,是基于核心人才的培训体系建设,包括核心人才的素质评价、培养体系设计、课程开发等几项核心工作。第五,是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体系建设,其中包括新员工体系和在职员工体系。针对新员工职业生涯,要做好初定岗位、入职培训、入职引导、自我规划、合作设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评估与修正等工作;对于在职员工,要做好基于不同岗位的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综合发展人才矩阵规划工作。
(二)流程自循环
流程自循环即为培训流程循环迭代发展,其核心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步:第一:培训需求分析流程,做好需求分析和需求定向。第二,培训课程建设流程,其中包括内训课程体系建设、授课方式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库建设。第三,教学管理流程,包括内部讲师养成流程和外部师资采购流程两项重要工作。其中对于内部讲师养成,要做好筛选规则制定、资格确定、师资管理、师资培训与发展等工作,而对于外部师资采购,则需要做好机构/师资选择、采购流程制定、采购决策、委托开发等工作。第四,针对培训需求和课程与师资资源,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制定流程。第五,做好培训计划实施流程,做好培训实施的控制和培训复制支持两大工作。其中在实施控制上要做好时间调整、需求纠正、预算内增减项目、员工培训记录等工作,而在培训辅助支持体系上,要做好政策支持体系、行政支持体系和沟通支持体系构建。第六,做好培训评估与改进流程,特别是受训人员评估和培训组织评估两项工作。在受训人员评估中,要做好培训反馈和培训的跟进、辅导和转化。如果培训跟进和转化没有做好,培训工作实质上是失败的。
(三)制度自循环
所谓制度自循环是指与培训流程和培训体系匹配的相应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如若没有制度约束,培训工作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在所有的制度中,终极保障制度有两项,一是未经考核/未取得资格证不许上岗的淘汰制度;二是将内训参与度加入晋升制度中,且作为晋升核心条件之一,打造人人皆为内训师的终极学习型企业。除了这两项核心制度外,还需要搭建以下制度:第一,培训保障制度体系,包括岗前培训制度、参与培训制度、培训奖惩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第二,培训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培训人员管理制度、培训计划管理制度、培训实施管理制度、培训教学管理制度、外派培训管理制度、员工学历教育制度等。第三,培训评估制度体系,包括培训考核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跟踪辅导制度、风险管理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搭建工作。第四,培训档案制度体系,包括培训部工作档案制度、受训者培训档案制度、培训师档案管理制度、培训协议归档制度等工作。
在经过2-3次严格的三体系执行后,培训就会进入自循环状态,构建起整个培训的核心框架和体系。
记者问:那能详细解释下在您的企业大学战略体系中,比单循环更高级的双循环战略吗?
张伟答:好的,所谓双循环理论是相对于单循环而言。单循环是内循环的企业学堂,而双循环是企业大学的理论内核,是要搭建一个服务内部、服务客户、服务供应链、还服务社会的创新赋能中心。这个中心包括了两大架构,一是内循环企业学堂,二是外循环企业赋能中心。
其包括了如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企业书院建设。
企业在做到行业领先水平后,除了要考虑自身发展,还要承担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构建为行业和社会赋能的企业书院是必经之路。对于企业书院而言,首先其核心职责是为供应商、客户和战略合作伙伴提供咨询和培训,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和推广企业的品牌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其次还为整个社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一方面可以使整个培训工作由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化,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提高,同时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共同提高。其次,其核心是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技术集成、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管理经验构建课程体系向社会输出。
(二)校企合作中心建设。
校企合作中心适用于高科技企业、人才缺口较大行业、从业门槛较高行业等。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达成后,可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懂理论、知行业、有实操的实用性人才,企业进入人才长期循环状态。校企合作的模式有产学研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实习模式、订单培养模式、共建模式、专项合作攻关等模式。在做校企合作模式时,要做好建设背景、问题分析、建设目标、整体思路、建设规划与方案等工作,特别是关于场地建设方案、设备建设方案、管理制度方案、人才管理方案、教学体系方案、师资队伍方案等细节问题要做好统筹规划。
(三)人才认证与测评中心建设
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认证与测评是检验人才培养的核心步骤之一。在整个外循环体系中,企业大学可承担内部与外部共同的人才认证与测评,并逐步为行业人才及技术的标准化提供支撑。关于人才认证与测评,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要搭建职业技能与资格认证平台,做好岗位技能测评、岗位任职资格认证、证书管理等工作。二是要构建行业技术大赛系统,包括技术技能大赛、任职资格考核大赛等。三是要建立人才学籍与学分管理中心,做好人才成长统计。
(四)搭建教师进修中心,不仅为企业内训师赋能,还为高校教师提供实践平台,为社会赋能。
记者问:您觉得,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张伟答: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有五点。第一,从人才培养中心转变为组织发展中心,从培训赋能者转变为企业的业务合作伙伴。第二,从内向型服务转变为生态型服务,既为企业内部赋能,也为客户、供应链赋能。第三,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企业大学由需求服务的提供者逐步聚焦业务价值,转变为企业创新的驱动者。服务内容由战略对接向组织变革推动延伸。第四,从学习地图到成长地图。企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由构建学习地图向打造成长地图转变。提供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激活企业人才的成长动力,激发人才发展的自驱力,打造幸福组织。第五,从传统管理到游戏化思维。企业大学应逐步脱离传统培训管理,完善激励机制不仅与员工的晋升、加薪、发展机会联动,还要建立学分制和积分制机制,积分可用于积分上商城的礼品兑换,最后还要建立以认证培养体系为主的组织基础能力培养方式。另外在培训中要加入趣味性或游戏化思维学习体验设计,让学员测评学习更加轻松有趣。并在培训中心加入竞赛制模式,提高培训参与度与竞争度。
记者问:2021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规范“大学”“学院”名称登记使用的意见》意见指出,企业机构不得使用“大学、学院”名称,这是说国家不让办企业大学了么?应如何看待这个“意见”呢?
张伟答:对于这个意见,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首先,国家出台此意见的背景是近年来,一些企业内设培训机构、社会组织,未经批准冒用“大学”“学院”名称,并对外开展宣传、招生等活动,造成社会公众误解,扰乱了教育秩序,产生了不良影响国家是为了整顿“大学”“学院”名称使用乱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出台的此意见。其次,此意见可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企业大学的定义,“名副其实”应是最重要的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意见》的初衷其实是将“大学”之名物归所主。再次“去大学化”≠全盘推翻,意见的出台并不会对企业培训起颠覆性影响,反而说明政府正在关注“企业培训”这个概念以及整个行业,意见的出台其实是促进了企业培训规范化发展,让培训更多地聚焦于人才的培养,而非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和对外盈利上面。
记者问:那您觉得在企业大学后时代,企业大学并应何去何从呢?
张伟答:意见出台后,对于企业培训,我认为,可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追本溯源立正观念,回归企业大学的本质--创新赋能,而非对外盈利。二是持续深化赋能作用,通过文化传递、知识管理、体系搭建、人员能力培养等,为供应商、为客户、为行业、为社会创造有价值的输出。三是企业大学应做好体系建设,更应做好经费、师资等保障,内外部学院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与精神世界,如此,方可使企业大学实至名归。四是顺应政策方向,思考更符合本质内涵的名称。例如书院或学堂,承古义,立新言。
编后
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不断升级,技术迭代迅速,需求转换频繁。在竞争日益“内卷”的商业社会中,企业应秉持人才发展初心不变的心态去打造企业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并逐步聚焦业务价值,转变为企业创新的驱动者,为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提供动能。面对企业的人才发展痛点,希望企业人才发展专家张伟先生的方法论能为大家带来思路。